大器首成,对撞而生——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诞生记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
“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!”
邓小平同志说
这是1984年10月7日的上午
此时,北京西郊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
许多“大人物”聚集于此
曾七次“下马”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
终于破土动工
起初
并非每个人都那么笃定
有人打了个比方:
“以当时中国的薄弱基础
要想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
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
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
如果跳上了就飞驰向前
如果没有抓住
就会摔下来粉身碎骨!”
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设计阶段,高能所科技人员研究对撞机的工程设计。
开工后
对撞机工程遇到了第一个关键问题:
是全面引进,还是自主研制?
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谷羽带领小组
分析了中国的科技和工业状况
最终决定
除计算机和少数设备、元件、材料外
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设计和研制
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
工程涉及的专用设备多达上万台
技术指标逼近极限
高功率微波、高性能磁铁、
高稳定电源、超高真空……
很多关键器件都超出当时的技术能力
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期间,科研人员在北京谱仪安装主漂移室信号丝。
可久旱逢甘霖的科研人员怎舍得放弃
遥想当年,中国的对撞机命途多舛
辗转二三十年
才获得生机
他们咬紧牙关、夜以继日
和工厂联手将技术难题各个击破
1988年10月6日凌晨
对撞机调到对撞模式时
亮度监测器上出现了信号
正负电子散射的信号!
重复一次
再重复一次
终于,大家确认
对撞了!
大厅里,所有人高兴得跳起来
好消息传遍整个高能所
又通过媒体传向全国
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安装完成的储存环。
1988年10月24日
刚刚过去的一场秋雨
让北京舒爽宜人
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高能所
这一天
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布建造成功
“过去也好,今天也好,将来也好,
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,
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”
邓小平同志在建成典礼上说
▲1988年,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。张文裕先生和工程经理谢家麟(右二)、副经理陈森玉(右一)、总工艺师徐绍旺(左一)在储存环隧道里交流。
4年时间
中国跳上了国际高能物理疾驰的列车
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克特评价:
“对撞机的成功
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”
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,成了!
中国大科学计划的时代由此开启!
1990年,经过一年多的调试
对撞机正式运行
它成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“宝地”
一批在国际高能物理界有影响的重要成果
随之诞生
▲安装完成的北京谱仪。
但这还不是终点
对撞机运行10年后
国际高能物理竞争愈发激烈
中国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新想法:
升级!
2000年
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
得到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原则同意
消息一出
美国康奈尔大学的
正负电子对撞机团队
坐不住了
他们宣称将采用“短平快”的方法
改造康奈尔正负电子对撞机
预计能比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
早两年达到同样的性能指标
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工程改造后的储存环双环。
这无异于一次“宣战”
“两军相逢,勇者胜!”
高能所时任所长陈和生撂下狠话
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
我国对撞机改造方案做出重大调整
采用国际先进的双环方案
计划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
提高100倍
2004年1月,重大改造工程动工
一场激烈的国际竞赛由此展开
高能所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
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
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
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
……
大学、科研院所、企业集结
形成建制化的攻关力量
▲2005年7月,重大改造工程顾问方守贤院士拔下控制台上的钥匙。
又是5年
2009年,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
康奈尔正负电子对撞机被迫停止运行
许多国际高能物理学家
加入了中国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组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评价:
“这是中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
又一次重大飞跃
为中国在粲物理研究
和τ轻子高能研究方面
继续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
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期间,科研人员正在安装北京谱仪主漂移室信号丝。(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)
时至今日
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工作仍在继续
今年下半年
中国科学家将继续对其加速器部分进行改造
它在高能量区段的亮度将再提高三倍
而再往后
它预计可以运行到2030年左右
作为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
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走的路
艰辛而曲折
但科学家们从未失去过希望与激情
曾经的挫折与荣光
成就了中国高能物理学家的胆识与气质
他们也为后来者们
积攒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经验:
在困顿中坚守
在希望中奋进
▲2006年11月18日凌晨5点多,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经过重大改造后,成功实现电子束在储存环中的积累,科研人员在控制室记录了这一时刻。(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)
阅读全文请见
来源:中国科学报
责任编辑:刘映含